前陣子將損壞鍵盤送至維修中心,幸好最初購買的時候提前做了保障,壞掉的配件無需另行負擔費用,轉念成了小幸運,沒有電腦的生活,練習抽離科技,翻起從前讀過的書「為愛徬徨的勇氣」、「成為自由人」、「不在他方」這些書是我迷惘的路燈,每次重新翻閱,就能發現過去沒能看見的細節,好像在提醒著我:現在的你又稍微成長一些了。
翻開「為愛徬徨的勇氣」這本書,提及:所有痛苦根源,多半來自人際關係。
確實不管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相遇的最基本,建立在「關係」的疊加,當我們從他人身上感受到情緒,不一定為我們所需,其疼痛最直接回饋的對象,肯定是自己,每次在經歷關係的獲得跟失去,都重新指引了曾經的盲點。
我想,關係的建立有點像是烘焙的過程吧?
首先得從「製作的種類」開始選擇,究竟喜歡吃蒙布朗?戚風蛋糕?瑪德蓮?….僅僅甜點就有那麼多選擇,每個人喜愛的口味配方,隨著生活習慣衍生不同,找到相同的人極其困難,充其量A+B+C,或者是另一個人B+B+C,幸運一點的話能部分吻合,若出現了「喜歡甜一點」、「喜歡酸一點」接近雙方的絕對口味,那是多麼不易才遇見。
關係的建立都得從「選擇」作為起點,像是RPG的遊戲,差別只在遊戲開始的時候,沒有起死回生的按鍵,遊戲裡提供復原跟持續軟爛的選擇,不存在神奇的時光機、心意相通的魔法,促使奇蹟發生的寶物,其關鍵只有自己而已,即便回憶不斷停留在「這個人當時是喜歡吃甜的啊?為什麼我選擇了卻是這個反應?他應該喜歡這個配方才對…」
確實在那個時間點,他們確實是這樣子的人沒錯,不過,時間一直在持續發生。
一天24小時、一小時60分鐘。相乘以後,原來在沒察覺到的時候,記憶裡的對方已經變成另一個模樣了,人遇到另一個人的機率,可能是在瞬間、分秒、小時,一日之中,你不知道未來還能再重新遇見誰。
若要找到進而改變的關鍵,並不是逆向追問已經發生過的事實,而是把自己放在優先位置,那麼多期望裡頭,「我」才是所有人事物裡頭,最能自控的選擇,過去的生活習慣、成長背景,還有無法理解的相異與相同,這些都得依附察覺,旁觀者指出的都是好心提點,真正使他人改變的,得經由時間跟自己來驗證。
最初相遇留下的記憶,經由時間洗滌,也許一個月、半年,甚至是年以上的單位計算,模式也會以「好」跟「壞」作為判斷,多半想起回憶是美好,甚至談及時流露厭惡,所有感受歸納為某種狀態,無論擁有多少插曲,快樂的、悲傷的,分開之後,只會被置放在某個感覺的分類裏。
離開之後的記憶,相較自己而言,記住的不是自己,是對方。
失去的一方,總在複習回憶的時候,只會掙扎於「他對我多麽好、他的行為應該是有喜歡我?他這麼做就是對我有好感」的迂迴,也許當時都真的發生過,只是隨著日漸相處破壞了假設,再多美好都不足作為關係延續的唯一,人的想像總是主觀,其變化的程度,僅僅簡單的一句話也能摧毀。
如果非得要問說,那麼要怎麼做才能夠挽回?怎樣才可以回到過去?
誠實地說,沒有什麼「改變」是能回到過去的,唯一能做到的事,便是繼續往前看,已經發生的事情不會改變,能夠改變的部分,只有對方記憶裡的自己,也就是「當對方忘記你、發生的事情已經想不起來」的時候,未來若有機會再重新相遇,我們才有重建形狀的可能。
而這些可能的發生,並不是建立在必須執著「不能忘記對方、必須保持這份喜歡」作為前提,這個過程,我們也許喜歡上了別人,也可能經歷更多分合,又或者學習獨立之間,慢慢變得更成熟謙卑,所有不變的定律必然包含:好好感受時間流逝,而我們也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向前走,其未來才有遇見的可能。
過去當我陷入情感迷惘的同時,也會質疑「為什麼當時沒那樣為對方付出呢?」或是「為什麼對方就是不明白我的在乎呢?」的種種糾結,輾轉反覆得不出滿意結果,腦海便開始重放記憶,為得是要找出失敗的蛛絲馬跡,但我們終究都不是對方,永遠無法整理對方心中的自己,好多時候,我們並非惡意,但我們確實傷害了對方、傷害了自己。
每一次走進回憶,多數我們都站在自己的視角回放,我們很少同理對方的心情,甚至作為第三者從旁釐清,過度的「我以為」總會讓一段關係慢慢走向離散,察覺到所有關係必然建立在「舒服自在的相處」作為起點,當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沒有防備陌生,自然便能產生安全感與依賴關係。
好喜歡王菲唱的一首歌「你快樂所以我快樂」,而林夕的詞,形容了關係裡的一方正在為另一個人癡迷,所有喜怒哀樂都為對方綻放,這樣的說法,如果放在戀愛關係確實很美好,倘若抽身遠觀,喜怒哀樂也可能變成壓力來源。
該要如何妥善對待這些「你快樂所以我快樂」的委屈求全呢?
我想時時刻刻都不能忘了保全自己吧?守護自己的想法固然重要,卻不能忘記適度瞭解對方。所謂瞭解,並不單純是建立知道對方多少過去、現在,甚至未來,我想這些都得仰賴時間,哪怕加快速度前進,相處過程,本來就無法跳過相互理解的步驟,每個人喜好不同,耐心篩選最後為你留下的人,才能最靠近自己。
直至那麼多的失去裡頭,總有一次讓我們學會放慢腳步,錯過之間,提醒我們安穩相處的必要,時間跟速度,經過一次又一次練習,好的關係願意被你豢養,如果真的因為小小差錯翻覆一段關係,那麼也不必停留在懊悔。
發生過的事實已經無法改變了,沒有時間讓我們頻頻回看。
我們能做的只是檢視反省,而不是惡言惡語,那些不願看見的傷口裡頭,也有必然正視的答案,過往放棄檢視的結果,那也是為什麼造就關係失敗與重蹈覆徹?因為我們沒有在這些重複裡頭找到修正的答案。
這樣的檢視過程,就像重新翻閱一本讀過的書,珍貴的是,透過文字重新釐清,就像讀起「為愛徬徨的勇氣」的時候,感覺又稍微不同了,即使讀過這些段落,也能夠為我們帶來新的價值觀,我們不該用已經發生過的失去來否定自己愛的能力。
我深深地知曉,這些療癒的過程十分孤單悲傷,想起來幾乎都是遺憾,那時最靠近我心的事物則是書寫與閱讀,這兩樣在生命中缺一不可,因此我才能度過惡夢。
無論經歷多少殘缺的掙扎,不能忘記能夠珍惜的人只有我自己。
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能夠調整自己,除了自己,沒有任何人能做出更好的行動,我必須成為生活改變的原點,周遭一切才會產生變化,選擇活著,就沒有任何人是不低潮的,再怎麼美好的日子必然起伏,只要這樣想,心能逐漸釋然。
當我們把痛苦根源專注於自控的時候,就不需要把問題丟到他人身上。
如果你也能透過閱讀、旅行、創作,甚至其他方式來洞見自己,總有一天,也能以平靜的心去遇見喜愛的人事物,一個人有多麽懂得善待自己,就有多少能力去珍愛他人,我一直相信,鬆開的手才能握住珍惜的東西,若是握得過緊,也可能因為疼痛而失去關係,每一天,我們都要在「自在」裡找到舒適的相處方式。